来凤生姜变金疙瘩:带领村民走致富

来凤生姜变金疙瘩:带领村民走致富
2021-09-28 08:52:24来源:湖北日报

挖姜、去茎、拾筐、装车……9月22日,来凤县绿水镇香沟村凤头姜种植基地,田间地头姜香弥漫,姜农正忙着采挖生姜。

来凤县委书记李伟表示,生姜是该县特色产业之一,种植面积达3万亩。随着种植、加工技术不断提升,“凤头姜”品牌度日益提高,带动近万农民增收。

亩产收入达万元

凤头姜,来凤县独有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种植历史逾300年,温润的气候和富硒黄棕沙壤,造就了凤头姜无筋脆嫩、美味多汁和营养丰富的特质。

“一亩姜田就能产生一个‘万元户’。”香沟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林介绍,一亩地可产生姜4000斤以上,产值约1万元。去年,村里收入20万元以上的姜农就有5户,5万元至10万元的有30多户。

来凤位于鄂西南边陲,历来是鄂、湘、渝、黔4省市边界地区传统的物资集散地。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邱克柱介绍,每年约有40%的嫩姜销往黔江、恩施、利川等地,20%左右的老姜销往湖南、重庆、宜昌和四川达州等地。

中秋节前后,凤头姜集中大量上市。当地姜农还当起“姜师傅”,受邀到湖南、贵州、重庆等地传播生姜种植技术和加工方法。

一直以来,来凤县委、县政府十分重视特色产业发展。早在1998年,生姜就被列入全县发展规划,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。2007年,“来凤凤头姜”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翔凤、绿水、漫水、百福司、大河、旧司、三胡、革勒车等8个乡镇都有种植。

凤头姜“满血复活”

“好久没见这么漂亮的凤头姜了。”香沟村村民向斌用力扯起一根凤头姜,白嫩细腻,清香扑鼻,一蔸足足有2斤多,“遭受姜瘟病折磨近10年,没想到曾经‘奄奄一息’的凤头姜而今‘满血复活’。”

姜瘟病,又叫青枯病。2009年起,该县大片姜田感染这种顽疾,叶子凋萎卷曲枯黄,大量生姜减产甚至绝收。县里先后数次组织农技部门用生石灰、杀菌剂等治理,收效甚微。

2018年2月,省农科院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在绿水镇、翔凤镇、大河镇等地开展生姜脱毒示范点建设,通过土壤消毒和生物农药防控,当年收获季节,姜田亩产超过5000斤。

省农科院专家胡洪涛介绍,凤头姜每亩地防治成本在1500元,到第三年生物防治成本还将减少近一半。据测算,生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95%以上,发生率控制在5%以内。

向斌算了一笔账,按每亩产值1万元计算,第二年姜农除去种植成本2000元和防治成本1500元,仍可增收6500元。

“大棚种植凤头姜,可提前两个月上市,每斤可多卖7-8元。”2020年1月,村民周文华听取省农科院专家建议,流转村里6个连体大棚,发展20亩大棚凤头姜。

来凤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姜瘟病治好后,来凤凤头姜种植面积又逐步扩大,如今达到3万亩。

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

9月15日,省农科院与来凤县城投公司签署合作协议,投资1.02亿元建设生姜全产业链项目。据悉,项目完工后将成为武陵山区最大的集种植、生产、加工于一体的生姜基地,年产值可达10亿元。双方将投资建设万亩凤头姜种植基地、凤头姜交易市场,生产姜油、姜油酮、姜烯酚等高附加值产品。

来凤县凤头食品公司总经理田延富介绍,通过与西南农业大学、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,已生产出姜汤、姜粉、姜汁、糖醋姜、糖姜片等5大类56个系列产品,其中“凤头姜”“凤头姜汤”相继被评为“湖北名牌产品”“中国名优硒产品”,远销各地。该公司成立凤头姜种植专业合作社,在全县8个乡镇建成3000亩凤头姜种植示范基地,带动数千农户种植生姜2万亩。

来凤县农业农村局人士表示,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对带动标准化种植、提升农产品质量十分重要。如今,生姜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,生姜价格越来越好,姜农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,来凤生姜已成为农民致富的“金疙瘩”。

(责任编辑:)

为您推荐